• 報名咨詢:19929703755

首頁 > 圣地風情 > 培訓心得

時事政治:保護革命文物 傳承紅色基因

 一件打滿補丁的舊睡衣,反映出領袖樸實、節儉的崇高風范;一根用過的扁擔,展現了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精神;嘉興的紅船,記錄著開天辟地的歷史時刻;延安的窯洞,彰顯著無私無畏的責任擔當……無論是平常的日子還是具有特殊意義的節假日,革命文物像磁石一般吸引著觀眾走近那段激動人心的歲月。

穿越時空,革命文物在新時代煥發熠熠光彩。

革命文物是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深厚滋養“保護革命文物 傳承紅色基因”,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后,500多項革命文物主題宣傳活動、700多項文物惠民服務項目在全國展開,這也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首次圍繞革命文物推出主題活動。

摸清家底,是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的第一步。我國保存和遺留了豐富多樣的革命文物資源,經過文物普查,相關數據顯示,全國不可移動革命文物近3.5萬處,可移動革命文物藏品100萬余件(套),全國革命博物館紀念館近900家。

一系列政策和規劃,密集出臺。2018年7月,中辦、國辦出臺《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對新時代革命文物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2018年10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強調完善革命文物保護傳承體系,保護好革命文物,傳承好紅色基因;加強國務院文物部門職能,提升革命文物的管理能力。

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的實踐,在全國深入展開。國家文物局編制《長征文化線路保護總體規劃》、發布《革命舊址保護利用導則》等,舉辦了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研修班;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舉辦了全國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制定了《新時代軍史場館體系建設規劃》;一批革命文物被核定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說,作為革命文化的物質載體,革命文物凝結著中國共產黨的光榮歷史,展現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英勇奮斗的壯麗篇章,是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深厚滋養,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力量源泉。

建設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將保護利用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相結合

歷經5年維修,投入文物保護經費2.09億元,陜西延安魯藝舊址于6月面向觀眾開放。陜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書記徐新榮說,近年來,延安高度重視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編制了《延安革命舊址群保護利用總體規劃》,根據革命舊址的歷史價值、時間節點等因素,確定了陜甘邊根據地建設舊址群、中共中央所在地舊址群等6個主題片區革命舊址,對267處進行維修保護,將革命紀念地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

延安革命舊址的整體保護,成為革命文物集中成片保護的示范。財政部、國家文物局印發《國家文物保護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明確提出中央財政文物保護專項資金適當向革命老區傾斜,將省級以下革命文物類文保單位納入支持范圍。中宣部、財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發出《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確定了15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涉及20個省份的110個市、645個縣。建設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加強革命文物的資源整合和整體保護,助力革命老區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成為近年來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的創新舉措。

更好地繼承革命文化,規劃是方針、機制是保障。各地紛紛制定地方規劃、增加財政投入。安徽、河北、吉林、寧夏、海南等12個省份出臺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實施意見,福建、安徽、江西、重慶、貴州、新疆6個省級文物部門增設革命文物處,廣東省5年安排15億元、安徽省首次設立2億元革命老區紅色文化保護專項資金。

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的多種途徑,還在持續探索。媒體的介入、社會力量的參與,讓革命文物宣傳傳播成為亮點,更多人加入到革命文物保護中。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顧玉才說,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要與脫貧攻堅、紅色旅游、鄉村振興相結合,與相關產業深度融合,增進人民福祉,融入經濟社會發展。

加強革命文物保護,講好紅色故事

另一方面,革命文物保護仍然任重道遠。大量革命舊址歷經數十年乃至上百年的風雨侵蝕、自然損毀,保護狀況不容樂觀,急需修繕;不少館藏革命文物由于保存設施簡陋、保存條件差,急需修復。革命文物保護,亟須增加人力物力投入,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革命文物保護,讓革命文物保護形成合力。

劉玉珠表示,下一步,要加強革命文物資源整合、統籌規劃和整體保護,發揮革命文物服務大局、資政育人和推動發展的獨特作用,繼承革命文化,弘揚革命精神,促進革命老區振興發展。

? 十分钟免费观看高清在线www|2021AV天堂网手机版在线播放|Chinese高清videos|激情综合五月激情综合五月天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