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曉偉
基本信息
性別:男
民族:漢族
職稱:教授、博士生導師
出生年月:1974年11月
研究方向:中共黨史、國際共運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研究重點:中國共產黨經濟思想史、中國社會主義思想史
學歷背景
1992-1996:延安大學政治教育系讀本科。
1996-1999:陜西師范大學馬列部讀碩士。
2002-2005: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讀博士。
工作簡歷
1999-2016年,陜西師范大學政治經濟學院
2008-2009年:中國延安干部學院教學科研部
2016年至今,陜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現任院長
社會兼職
陜西省中共黨史學會理事
教學情況
主要從事《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毛澤東思想概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論》、《世界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導引》《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全校研究生公共政治課程)、《中國共產黨的理論資源研究》(中共黨史專業研究生),《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馬克思主義專業研究生)、《近代中國主要政黨研究》(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碩士生)。
課題研究
中國共產黨對計劃與市場關系的認識研究:基于城鎮就業壓力的視角,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
科學發展觀與中國共產黨對計劃與市場關系的認識,2010年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近代以來中國社會主義思想的演進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起源研究,2009年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項目。
《比較視野中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2007年基金項目。
《共產黨情報局對建國前后中共的影響研究》,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重點科研項目。
著作教材
《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歷史和理論起源》(專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中國共產黨開發西部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合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毛澤東思想概論》(參編),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學術論文
《城鎮就業壓力與計劃經濟在中國的歷史命運》,《中共黨史研究》2010年第5期。
《1946-1947年中國共產黨對和平土改的嘗試及其放棄》,《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10第4期。
《建國以來毛澤東對國際政治的認識演進與中國外交戰略的調整》,《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
《馬克思主義與越南實際相結合的歷史進程及其理論經驗》,《廣西大學學報》2009年第6期。
《六屆六中全會在黨的建設中的作用論析》,《黨的文獻》2009年第4期。
《馬克思主義俄國化的早期進程與基本經驗》,《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9年第3期。
《1945-1949年毛澤東對美蘇關系的認識演變與中國共產黨外交重心調整》,《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
《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整體性研究》,《廣西社會科學》2009年第3期。
《論共產黨員的修養1962修訂版考述》,《國史參閱》2009年第3期。
《論共產黨員的修養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歷史經驗》,《中國延安干部學院》2009年第2期。
《比較視域中的“馬克思主義俄國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科學社會主義》2009年第1期。
《準確把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特征》,《思想理論教育》2008年第9期。
《1992年南方談話后鄧小平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探索》,《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08年第5期。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與重慶談判的源起》,《西南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
《科學發展觀視域中的馬克思主義當代化與中國化》,《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
《我校本科生導師制度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完善建議》,《教學研究》2008年第1期。
《學科建設視野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思想理論教育》2007年第9期。
《建國前夕劉少奇對新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思考》,《黨的文獻》2007年第5期。
《外資經濟:新民主主義經濟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共黨史研究》2007年第2期。
《一戰期間德國的戰時計劃經濟及其對列寧的影響》,《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07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當代世界社會主義運動》2008年第1期全文轉載。
《世界歷史視域下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廣西社會科學》2007年第8期。
《論蘇共理論資源的枯竭及其政治生命》,《社會主義研究》2007年第1期。
《重讀普列奧布拉任斯基〈新經濟學〉》,《山東社會科學》2006年第8期。
《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布哈林關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建構及其內在沖突》,《社會主義研究》2005年第4期。
《黨的執政能力建設與社會主義經濟改革的內卷化》,《廣西社會科學》2005年第4期。
《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走出社會主義經濟改革的內卷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5年第1期。
《列寧時期新經濟政策的內在矛盾和蘇聯計劃經濟的確立》,《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
《“教訓”背后的教訓——讀戈爾巴喬夫的回憶錄<真相與自白>》,《延安大學學報》2003年第5期。
《毛澤東在1953年6月15日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的講話文獻考述》《黨史研究與教學》2006年第3期
《新民主主義政治經濟學說與中國計劃經濟的確立》,《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
《從鄧小平晚年的“理論交代”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石家莊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1953年修正稅制問題的由來及其歷史實質》,《黨史研究與教學》2005年第1期。
《鄧小平的蘇共二十大觀和中國改革的政治根基》,《唐都學刊》2004年第3期。
《再論八大前后毛澤東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思考》,《黨史研究與教學》2003年第5期?!懂敶袊费芯俊?004年第3期。
《建國以來我黨對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三次改革》,《信陽師范學院學報》1999年第4期。
《從“中國中心主義”到“世界公民”——論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文化世界觀的歷史變遷》,《延安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
《孫中山的民族主義與中國民族國家的構建》,載王功安、林家有主編:《孫中山與祖國和平統一》,中山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馬克思的歷史發展觀與鄧小平理論的三大支柱》,《陜西師范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
《“三講”思想與整黨整風史研究》(合著,第二作者),陜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本文鏈接:http://www.sbdcp88.com/index.php?news_20/107.html 轉載請注明出處!